top of page

NO.13 中台山月刊 260 期

布施,能夠去除自己的慳貪、瞋恚,消業障、增福慧,對方得到我們的幫助,

能夠度過困難,乃至得以聽聞佛法、去除煩惱。所以,布施法門既能自利、

又能利他、又能莊嚴菩提之道。

NO.14 中台山月刊 261 期

菩提之道一方面要有福德,一方面要有智慧。福德就是善法,修了善法而不執

著善法,修了慈悲而不執著慈悲,無我相,無人相,這就是智慧。有了智慧,

菩提心就現前

NO.15 中台山月刊 262 期

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生處轉熟、熟處轉生。把過去的妄想、是非慢慢看淡,打

坐、誦經等修行的方法要慢慢熟悉, 發長遠心,慢慢練習,先苦後甜,這就是最好的理路。

NO.16 中台山月刊 263 期

隨喜讚嘆,一方面可以去除自己的嫉妒心,另一方面則能成就大功德,受施者、能施者合助施者,都能分享很大的功德和福報。

NO.17 中台山月刊 264 期

凡夫眾生不但有習氣, 而且言行舉止也經常有過失,所以不但要戒除習氣,還要改正一切不良的行為。行為怎麼改? 就是要持戒,持一條戒就能改變一個習氣,改正一個惡習,就解脫一個煩惱,煩惱戒除,道就會現前。

NO.18 中台山月刊 265 期

所謂 敬人者,人恆敬之;愛人者,人恆愛之,慈悲心能泯除人我、化解對立。

修行人更應該養成慈悲心,如經云: 等念冤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,要心量廣大,行菩薩道,普渡一切眾生。

NO.19 中台山月刊 266 期

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六根時時刻刻都在跟外境接觸,遇到順境,容易產生貪

愛,所以要時時返照、反省檢討自己的心念。煩惱一起,很快就能察覺,把煩

惱轉過來,保持當下這念心常定慧當中。

NO.20 中台山月刊 267 期

修菩薩道,以廣大願心普渡眾生,所以要博學,增進個人學養,充實弘法渡眾

的資糧。就像醫生一樣,孰悉每一個處方,才能醫治衆生的種種毛病,而且這

些處方必須從現在努力學起。

bottom of page